15岁就成为世界顶级科学家,解决了加拿大著名数学家苦苦钻研五年的世界难题,引得该数学家啧啧称奇,点名要来中国拜访她。
她就是中国最年轻的科学家谈方琳,一位出生于2004年的00后小姑娘。
2019年,刚刚上高一的她声名大噪,因为她第二次受邀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
这个论坛也被称作“全球最强大脑”,受邀前来的都是全球科学界顶尖级别的风云人物,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沃尔夫奖获得者、图灵奖获得者等等几十位大腕。
谈方琳就是其中年纪最小的受邀者。
她的事迹已一经报道,不少网友直呼自己果然是来这个世界上“凑数”的,还称这才是真正的别人家的小孩。
面对铺天盖地的赞美和羡慕,小小年纪的谈方琳害羞中带着淡定,后来甚至还婉拒了央视的采访。
细看她的成长经历,就会发现她之所以会有如此高的成就,与家长的教育和她自己的努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018年,14岁的谈方琳被邀请参加第一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稚嫩的她在一众科学家之中格外显眼,不少人疑惑这个小姑娘凭什么能来参加这么尖端的会议。
看过她的履历你就知道,她能来这儿,一不靠父母,二不靠权势,靠的就是百分百的实力。
谈方琳小学就读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初中就读于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
从小她就学习优异,在数学方面格外也有天赋。
初三那年,她就凭借课题“斐波拉契数列与贝祖数的估计”,在第33届上海市青少年创新比赛中获得全市初中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和主席奖。
想必不少朋友连这个课题到底讲的是什么都不一定明白,可想而知她一个14岁的小姑娘,能做出这样的课题是多么的令人震惊。
从那之后,谈方琳的名字便响彻科学界,当时还有个中科院院士点名要见一见谈方琳。
她之所以会在数学方面有如此高的成就,与她的父亲有一定的关系。
她父亲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数学教授谈胜利,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
谈胜利见女儿喜欢,也会经常给她讲一下课本之外的知识,就这样,谈方琳很早就接触到了大学数学,才能在初三就做出如此惊人的成绩。
另外,她还一鼓作气,又解决了贝祖数的最佳上界和下界的估计问题。
这间接解决了一个困住一位加拿大著名数学家五年的世界难题,当那位数学家知道这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想出来的时,简直不敢相信。
他又惊喜又诧异,再三确定谈方琳只是个十多岁的小姑娘时,他直言一定要见一见她,他想看看,这个小女孩到底长什么样子,她的小脑袋为何如此聪明?
由于她的这个成绩太耀眼,上海市科协很快注意到了她,并邀请了她和另外9名英才学员参加第一届世界顶尖科学家青年论坛,谈方琳是其中年纪最小的。
2018年,她和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面对面交流了一番,他的话给了谈方琳很大的启示。
谈方琳作为晚辈,虚心接受了前辈们的教诲,并始终保持着对科学的热忱。
这次参加会议之后,她觉得自己对科学的认识更深,兴趣也更加浓厚,只是她那时候没想到,自己还有机会再次受邀参加这个会议。
2019年10月29日至31日,第二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召开。
谈方琳再次被邀请参加会议,其实刚接到通知的时候,谈方琳并不太想来参加。
那年她刚考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学习任务比较紧张,她担心去参加论坛会影响学习。
再者,她也担心见到太多外国友人,自己会怯场。
但主办方太想邀请她来了,就找到了她的班主任想协调一下时间。
谈方琳的班主任和校领导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能够和那么多大佬交流学习,对她的研究说不定也会有所帮助。
在老师的劝说下,谈方琳这才答应了。
这年她还是参会人员中年龄最小的,看着周围的外国友人们,谈方琳显得有些紧张。
分配座位时,每一到两位顶级科学家身边会坐十几位青年科学家,相互之间讨论课题,或交流经验。
当时坐在谈方琳身边的是世界光遗传学创始人吉罗教授,他热心的回答青年科学家们提出的问题,为他们答疑解惑,传授知识。
谈方琳刚开始还不好意思张口问,好不容易开口问了一个问题,却因为有些紧张导致声音很小。
工作人员安慰她不用紧张,大胆问就行,她提高声音又问了一遍,吉罗教授才听清她问的是在自己觉得在做课题时,最重要的个人品质是什么。
他告诉谈方琳,对于一个科学工作者来说,要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失败,因为科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反复地试验验证,也许会遇到上百上千次失败,所以要对自己有信心。
这番话像是说进谈方琳心坎里了,因为她自己的确也经常会遇到这种问题。
一直以来她都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上,她都想尽力做到最好。
但总会有那么一两次失误,让她觉得很有挫败感,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时,她也会陷入纠结和自我怀疑。
吉罗教授的话让她明白,科研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经历很多磨难。
而这些磨难既可能是成功路上的垫脚石,也可能是“拦路虎”,只有过了自己的心里这一关,才有可能柳暗花明。
腼腆的谈方琳看了眼周围的记者们,其中有几个中国记者的身影,她害羞地说:
“刚才和教授的谈话可不能让妈妈看到了,要不然她该批评我了。”
谈方琳觉得,自己不能太高调,否则时间长了容易迷失本心,但实际上,她的父母也不会真的过于苛责她。
谈方琳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更多是因材施教。
他们更注重谈方琳自己的兴趣和感受,比如她父亲不会刻意去培养她的数学,或者要求她数学一定要做出怎样的成绩,而是见她喜欢数学,才会更加深入的去引导她。
比起她的父母,谈方琳自己反而会更加在意成绩。
她上初中的时候,有次考试没考好,心情低落的她在家门口待了很久,父亲看到后也没问她怎么了,而是带她去公园里面打球玩耍,帮她释放情绪。
运动了一会儿后,谈方琳的心情明显好了不少,也不再过分纠结考试失利的事情,她暗暗告诉自己,一次失利不代表什么,下次好好发挥就行。
父亲的教育方式对谈方琳产生了很积极的影响,也正是有这样优秀的父母,她才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闪闪发光。
谈方琳学习的动力不是别人的赞美或者家长老师的敦促,她不会一个劲的埋头苦读,下课的时候经常能看到她和同学们一起玩耍。
谈方琳的初中校长对她有很深刻的印象,她那时候不像其他孩子一样疯狂补课刷题,她有自己的学习节奏和想法,或许这就是她能够脱颖而出的原因之一。
连续两年参加这么顶尖的论坛,央视新媒体直播也想对谈方琳做一个简答的采访。
能被央视采访,对很多人来说是很荣幸的事情,但谈方琳婉拒了这个请求。
因为她不想过多的出现在公众视野里,也不想因为这个获得太多的关注,她只想脚踏实地的学习。
那时候的她年龄还小,需要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她希望自己能够不受外界干扰,好好钻研科学,将来能够为祖国做贡献。
对于大家说她是“天才”,以及“人生开挂”的说法,谈方琳觉得其实没有那么夸张。
她觉得自己只是刚开始做一些小的研究,能够有现在的成绩,也是因为父母和老师的引导教育,再加上她打心底里喜欢数学,需要进步的地方还很多,不用过于夸大什么。
才15岁的谈方琳就能有如此清醒的认识,明明已经站在了金字塔的塔尖,却还能如此谦虚,可想而知,给她一些时间,她将来必能做出一番成绩。
也许有人会觉得,谈方琳很幸运,她从出生就站在终点线上,有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幸福的原生家庭。
但笔者觉得,出生在罗马的孩子比比皆是,又有几个像谈方琳这样优秀的孩子呢?
纵观全世界,能被两度邀请去参加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并蝉联“最年轻科学家”的殊荣的人,也就一个谈方琳了。
更何况,她能取得这样瞩目的成就,不是光靠家庭和学校就能行的,兴趣和努力才是她成功的重要原因。
就像她说的:
“坚持做一些数学上的小研究的过程,就跟买玩具、吃麦当劳一样开心。”
她享受这个过程,愿意为之付出百分百的努力,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