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乌克兰媒体报道,乌克兰军方打算购买2万架中国国产的小型无人机,装备其前线部队。毫无疑问此次采购无视了中国禁令,对于俄军来说,如果乌军能够购买到这么多的中国国产无人机,前线的俄军部队就麻烦了。
在现代战争中,中小型无人机已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装备,通过纳卡战争、俄乌冲突等一系列军事冲突,无人机的重要性愈发明显。
对于俄乌双方来说,在战场上都使用了大量的小型无人机,这些小型无人机(UAVs)已经成为了双方战力的倍增器。以下是小型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所能发挥的几个关键作用。
首先就是进行侦察和监视任务。小型无人机能够在不被敌人发现的情况下悄无声息地飞入敌方领空,收集情报,包括侦察敌方的地形、部署、防御工事等具体情况。此外,小型无人机的操作简单,维护容易,进一步降低了使用门槛。
而且得益于小型无人机有成本低廉的优势,完全可以大量下放一线作战的班排单位,大大提升了地面作战部队的事态感知能力。可以帮助前线部队更好地观察战场局势,做出更为精准的战术决策。
比如说俄军在前线部署了大量的巡飞弹和小型无人机,在整个战场上建立了非常广阔的空中侦察网。往往乌军组织的反攻行动开始即被小型无人机发现,给予俄军充分的反应时间。俄军强大的炮兵部队往往根据小型无人机提供的坐标数据进行火力急袭,给予乌军大量伤亡。
俄军前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就表示,中国的小型无人机在前线给俄罗斯的炮兵解决了侦察、观瞄、火力导引的问题,炮兵打击力量成倍提升,大疆无人机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象征。
俄乌双方还针对小型无人机进行武器化改装,比如说在小型无人机的基础上加装一些简易投放装置和火箭弹、手榴弹、迫击炮弹等武器。
在战场上针对敌方的单兵目标、装甲车辆进行精确打击,这种能力极大地提高了打击行动的效率,同时降低了己方人员风险。根据俄乌双方发布的小型无人机作战视频看,小型无人机在前线“察打”行动中效能显著。
但以目前的战局看,俄罗斯方面显然有更多的小型无人机和巡飞弹,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罗斯的工业基础还在,是乌克兰的数倍,战争开始后全面启动军工业动员,目前已经量产了数十万架小型无人机和巡飞弹,前线部队基本上可以确保供应量充足。
但乌克兰方面的情况就更为糟糕了,工业被俄军摧毁殆尽,对于巡飞弹和无人机这种中低技术成本武器缺乏大规模量产的能力。也就是部分手工小作坊,靠焊接武器和电子配件的方式少量“手搓”一些,质量参差不齐。
和其他武器一样,仍旧是依靠北约诸国的全面“输血”,但是北约援助的这些巡飞弹和无人机数量仍旧无法满足其前线作战部队需求。
因此,最近乌克兰国防部日前首次通过电子招标平台,公开采购2万架中国无人机,预计耗资30亿格里夫纳(人民币5.6亿),主要是大疆的Mavic3机型和5000架MacVic3Thermal机型。
大疆无人机在俄乌冲突中广受双方欢迎也不是什么秘密了,毕竟现在在民用无人机的市场上,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无人机最出色,飞行性能一流性价比又超高,想不受欢迎都难。
但大疆早在俄乌冲突爆发的第4天就宣布,暂停在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业务,这是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第一家停止对俄罗斯销售无人机的中国大型企业。
不过对于俄乌双方来说“办法总比困难多”,既然中国对其发布了禁令,那么他们就通过向其他国家订购大疆无人机,以规避大疆公司的禁令。
因此可以在俄乌战场上见到大量大疆无人机的踪影,但这次乌克兰军方显然是胃口太大了,无视中国禁令,一口气就要两万架小型无人机。
而此前乌克兰多次通过周边和北约国家境内扫货“大疆”无人机,这次又一口气要这么多。即便是通过其他国家采购,短期内也不可能筹集到这么多。
此前有分析称,若乌克兰短期内获得这些无人机,在前线的俄军就要面临大麻烦了。对于这一观点显然不能苟同,因为对于俄军,其背后的军工业产能每个月就能够迅速产出数万架小型无人机和巡飞弹,年产量可达数十万,是乌克兰的十倍以上。
在俄乌冲突这个绵延上千公里,涉及上百万大军对垒的高强度战场环境中,小无人机的消耗速度远超想象。即便是乌军如期买齐这些无人机,投入到前线地区,也会很快消耗一空。
因此,战争说到底比拼的还是工业实力,这一点乌克兰明显跟不上俄军,单靠国外的援助和对外采购,或许只能解决“燃眉之急”。
但西方的援助不可能是无限的,乌军外购的供应销路也不可能随时畅通,因此长期来看,这些无人机对于今后乌军部队的需求来说只能是“杯水车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