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靖难之役”不可避免?朱元璋立非嫡非长的朱允炆就是埋雷
不得不说,开创大明基业的朱元璋是雄才伟略的君主,然而纵使这样一个英明人物,在处理自家事务时,却有点拎不清,简直像一个顽固的农村二大爷分家产,各种上头。
朱元璋在传位这方面的态度很简单,那就是实行扭曲到极致的“嫡长子继承制”,为什么说扭曲到极致,你往下看就明白了。
朱元璋生了20多个儿子,按照嫡长子继承制,继承他皇位的应该是嫡长子朱标,这是毫无意义的,按照正常的程序,等到朱元璋咽气,朱标就继承皇位。
问题是人有旦夕祸福,计划赶不上变化快,朱标走在了朱元璋的前面,导致朱元璋的传位计划失败。
按照历朝历代的传位原则,死了一个儿子,那就由另一个儿子继位,这没毛病吧!即使死的是太子,那也可以再立一个太子,反正是不是嫡子,操作性很强,况且,就是没有嫡子,也可以由庶出继位,这都没有毛病。
有毛病的是朱元璋,朱元璋认为我已经将皇位魂传给朱标了,所以,再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就应该从朱标的儿子中选一个。
说白了,朱元璋的想法简直就跟老农民分家产一样,假设老农民有三个儿子,大儿子没了,所以大儿子那份应该给大儿子的儿子。
但是,你是皇帝,不是老农民分家产,你把皇位传给亡太子的儿子,
历史上,死了儿子把皇位传给孙子的皇帝,以我一个还算精通历史的民科的知识储备,常见的帝王里,基本没有这样传位的,但是咱活到老,学到老,上网查一下。
历史上除了朱元璋隔辈传外,主要南朝齐武帝萧赜传位皇太孙萧昭业;
辽朝耶律洪基传位给孙子耶律延禧;
金朝完颜雍传位给孙子完颜璟;
元朝忽必烈传位给皇孙铁穆耳;
这些传位,不但“小众”,而且基本没有成功的案例。
所以,朱元璋隔辈传朱允炆就很不靠谱。
当然,你要真说传位给嫡长孙,估计也能说得过去,问题是,朱允炆的嫡长子身份,他压根就站不住脚。
也就是说,朱标五个儿子,嫡长子是朱雄英,然而朱雄英死在了朱标前面,所以就不考虑他。
在朱元璋去世前,能继承朱标爵位的主要是庶出次子朱允炆,嫡出三子朱允熥。
那么,大家认为,嫡出应该继承皇位,还是庶出应该继承皇位?
朱元璋也知道,立朱允炆为太子,什么规矩都不符合,为了让朱允炆即位变得名正言顺,朱元璋又想了一招,那就是朱标的正妻常氏早早就没了,吕氏被扶为继妃,所以,朱允炆的身份就由庶出转变为嫡出。
至此,非嫡非长的朱允炆,摇身一变成了皇长孙,不得不说,朱元璋这手操作确实厉害。
但是你说有没有瑕疵?肯定全是瑕疵啊!
你想想嫡长子继承制的核心是什么?说白了,“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不就是为了维持皇权的威严与稳定,防止的就是家主随意将继承权给偏爱的庶出,避免统治阶级内部兄弟之间为争夺权位继承而引发的祸乱。
你随随便便就把嫡庶给颠倒了,那还要嫡长子继承制干什么?
所以,在明朝以前,基本不可以随意更改嫡庶,庶子就是庶子,这是从出生时候就决定的。
那么好,我们假设朱元璋的这种操作是符合礼法的,那岂不是可以说明,只要朱元璋换一个皇后,朱标不是直接丧失了嫡长子的身份,那更轮不到朱允炆即位了。
实际上,朱元璋的原配马皇后,也是早早就走了,只不过朱元璋没有再立皇后,而纵观帝王史,有几个皇帝一辈子只有一位皇后。
以母亲的身份地位变动来决定儿子的嫡庶,显然并不是稳定的,那么,我们回归到问题的本身,你搞嫡长子继承制度是为了传承的稳定性,结果你为了这个稳定,制造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你到底为了啥?
事实证明,靖难之役的发生,压根就是朱元璋传位不当而埋下的一颗雷。
为什么靖难之役的发生不会是偶然?因为朱允炆即位后,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他自己都怀疑这个皇位来得合不合理,所以才急于削藩。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朱允炆是一位实行仁政的帝王,在位期间宽刑省狱,减轻赋税,但是对于那些叔叔们,那下手叫一个狠。
朱允炆即位的第一年就将周王、代王、湘王、齐王、岷王几位藩王干掉,尤其湘王朱柏全家被逼得自焚而死,朱元璋要是知道朱允炆这么干,棺材板都得压不住。
你想想,朱棣只有八百亲兵造反,结果却一呼万应,直接打到了南京,你能说朱元璋的临终安排没有问题吗?
至于说到朱元璋为何一定要立朱允炆即位,那很明显啊!农村大爷都是隔辈亲,在朱雄英死后,年纪稍大的朱允炆肯定深受朱元璋的喜欢啊!嫡长子继承制不过是朱元璋宠孙的谎言。
上一篇:锂电池价格降至历史最低点
下一篇:大多数人长痔疮都毁在这个动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