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是脑血管意外事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病急、危害重、影响大。高血压和脑出血是“狼狈为奸”的关系,联系很紧密。
大部分脑出血症状和高血压长期不受控有重要关系,主要原因是: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管里的血液,在动脉收缩和舒张节律中流动,如果患了高血压,血液通行在血管里,对血管壁带来了压力,长期高于正常承受值。
由于血压一直很高,控制不好,血管壁逐渐硬化、脆化、弱化,弹性和包容性变差,不仅大血管如此,小血管也是一样。如果某个时段血压急升、突增,在血液冲刷下,脑血管就会破裂出血。
脑出血主要症状表现在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言语障碍、肢体偏瘫等,病症发展很快,需立即妥善安置病人,并紧急送医。
但高血压虽然是诱发脑出血的主要帮凶,和脑出血“形影不离”,但只要及时控制,可以有效避免。
人体血压理想值是:收缩压小于120mmHg,舒张压小于80mmHg,即120/80mmHg以下。如果达到140/90mmHg,就可判定为高血压。
其中,收缩压140—159,舒张压90—99,就是轻度高血压;收缩压160—179,舒张压100—109,是中度高血压;收缩压大于等于180,舒张压大于等于110,是重度高血压。
问题是,有的人血压到了160mmHg就明显感到不对劲,有的人超过180mmHg还没有感觉,是怎么回事?
大致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温水煮青蛙,血压每次慢慢升高,不断轻轻突破神经耐受度,神经“慢慢习惯了”,所以,对血压从轻度到中度,中度到重度都熟视无睹。
一个是患者个体疼痛感觉不一样,有的受不了疼,一点点变动都能体会得到,有的则比较迟钝,属于“神经大条”型的,痛觉不明显,即使血压很高也感受不到。
不管是受不了的,还是高度耐受的,患者身上的高血压都是长期存在的,不有效控制血压状况,脑出血风险就大大升高,通常高血压和脑出血之间有“三条线”:
第一条:警示线,血压值超过130/80mmHg,就要引起注意,因为不及时干预,会引起高血压,带来后续系列问题。
第二条:临界线,血压值在160—180/100—110mmHg,这是中度高血压,比较危险,表明病情可能继续进展,诱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大大增加。
第三条:危险线,血压值超过180/110mmHg,甚至更高,此阶段必须高度重视,因为高血压诱发的脑出血问题非常明显了。
临床上,有6个参考值,需要引起重视,尤其是超过50岁的中老年高血压人群:
1、血压超过140/90mmHg,就会出现危险,要把降压作为重要任务,努力把收缩压降低10—20mmHg,会大大减少脑出血风险。
2、中青年人群,血压最好在130/80mmHg以下,50岁以上不超过140/90mmHg,可长治久安,否则麻烦不断。
3、如果有心衰、心律不齐、冠心病、肾病等问题,要把血压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才能远离脑出血风险。
4、超过50岁以后,尤其是60—75岁的人群,血压争取控制在140/90mmHg,如果身体能受得了,再进一步降低收缩压。
5、超过75岁的老人,尤其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血压努力控制在150/90mmHg以下较为理想,脑出血风险大大减少。
6、所有30岁以上、不超过80岁的人群,如果身体耐受,可努力把血压降到130/80mmHg,可以将脑出血风险最小化。
而且,高血压和脑出血之间有重要“介质”作为联系,也有一些阻碍的因素。高血压患者要做的,是增大阻碍的分量,减少介质的联系,具体是“4要、4不要”:
1、要保持情绪稳定,不要让情绪波动剧烈,情绪大起大落,极易诱发脑出血。
2、要注意保暖,不要任性和迷信经验,尤其是冬季,室内外温差大,很容易出现脑出血问题,高血压病人要加强保暖。
3、要重视饮食调节,不要饮酒、吃高糖、高盐、高胆固醇食物,不注意饮食,会让血压波动,带来许多问题。
4、要认真按时吃药,不要自我要求放松,降压药是防止高血压加重的重要手段,做好了能避开脑出血。
总之,认真做好各方面控压、减压工作,有利于稳住高血压,减少脑出血几率。
下一篇:把发展冰雪经济作为新增长点